此次教育部要求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就业违规行为,不仅态度坚决有力,也正当其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编辑 / 刘天红校对 / 刘军
▲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了解信息。图/新华社8月4日,据新京报援引教育部官网消息,近日,教育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工作组通过检查就业数据自查清单、核对自查报告、抽查相关就业佐证材料,结合有关问题举报线索和存疑信息逐一开展调查核实和现场约谈,对高校规范开展毕业去向登记监测、严防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等情况开展了针对性核查。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这个“老大难”问题屡屡见诸报端。此前,一则媒体报道就显示,为了追求虚高的就业率,一些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订率“层层传导”:有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有商家帮学生实现“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等。
坦白来说,对许多高校毕业生而言,想要找个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如果一些高校因为学校的就业率需要刻意给学生压力,要求其签署各类可以提高就业率的协议,难免会进一步增加毕业生的压力。
从更大层面去看,这些乱象的频频出现不仅损害了相关数据统计的公信力,还可能误导决策者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埋下更大的“雷”。
此次教育部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就业违规行为,不仅态度坚决有力,也正当其时,必将对此类乱象形成有力震慑。
当然,在进行核查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深入挖掘“纸面就业”乱象的深层次原因。我国早在2011年就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需要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项政策本是为避免高校盲目开设就业前景渺茫的专业。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专业是否停招必然涉及高校相关利益的损失。
尤其是对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高校而言,“停招专业的教师如何分流、安置”是困扰涉事高校的“首要难题”,加之观念层面的误导,一些高校并不能适应对相关专业的动态调整举措,因此,想方设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了一些高校的“优先选择路径”。
更何况,在外界看来,就业率也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为招到优质生源,在对外宣传过程中也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宣传。评价体系的相对单一,也是一些高校热衷于就业率造假的原因。
虽说这些因素都不能成为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的理由,但也值得重视。要想根除这些乱象,除了既有的常规手段外,也不妨设法搭建动态核查机制,进一步丰富针对高校相关专业的社会评价体系,做好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的预防工作。
与此同时,也要引导高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为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内容和短期的利益,就置学生的利益于不顾,并加大问责力度。如此,方可进一步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乱象的产生。
目前,教育部已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发送信息,提醒毕业生及时登录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确认本人毕业去向信息。8月起,还将委托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抽样调查。相信类似釜底抽薪式的排查手段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这一痼疾。
说到底,高校管理者要明晰的是,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对真实的就业现状带不来丝毫改观,反而会对学生的切身利益带来伤害。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如果为了一点短期利益,便以各类非正当手段要求学生“帮助”学校提升就业率,不仅难言体面,更违背了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的恶劣现象必须及时“亮剑”,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刹住这股歪风邪气,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上一篇:男篮12人大名单浮现:李凯尔周琦领衔 5人恐出局或诞生两大黑马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