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和大众都发布了新闻稿。不过,我看到了大众的中文稿,只看到了小鹏的英文稿。
大众新闻稿如下:
(资料图片)
很明显,这是大众集团进军中国电车市场的战略动作,包括奥迪与上海汽车合作生产“奥迪”品牌电车,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合作生产“大众汽车”品牌电车,均面向中国市场。
在小鹏的新闻稿中,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发表了观点,而大众汽车的代表是Mr. Ralf Brandstätter, Volkswagen AG Board Member for China,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
Mr. Ralf Brandstätter的观点如下:
Local partnerships are a key building block in the Volkswagen Group’s ‘in China for China’ strategy . Together with XPENG, we are now forming a strong cooperation and speeding up the expansion of our local electric portfolio and at the same time preparing ourselves for the next step change in innovation. In an intensely competitive and dynamic market environment we are leveraging the partners’ core competences, thus creating synergies to bring additional products to market faster – aligned with the special wishes of Chinese customers .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ignificantly optimize development and procurement cost s.”
可以看出,这一合作明显是瞄准中国电车市场的。或者说, 大众希望利用已有的合作伙伴上海汽车及新增的合作伙伴小鹏汽车,以保快速推出电车,从而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的变革 。
在大众的新闻稿中,还有“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平台”、“中国客户”等字眼,这都将合作锁定在中国市场,至少前期如此。可以看出,大众已经看到了在中国快速推出电车的必要性,而与上海汽车、小鹏汽车的合作,从不同角度实现了这一战略调整。
在合作稿中,无论是大众汽车的,还是小鹏汽车的,都提到了下一步的战略合作,但这需要时间,也存在很多变数。在小鹏汽车在两款合作车型中的贡献得到大众汽车的认可前,小鹏汽车成为全球大众汽车tie1供应商的可能性很小。换个角度看,小鹏汽车也不会甘于做大厂的智能部件供应商,至少近期如此。
华为也曾努力成为全球大众汽车tie1供应商,同样进展缓慢,有人说,小鹏做了华为想做的事,其实,这事华为还真干不了,大众此举的目的是在中国找一个电车制造商,以快速进入中国电车市场。华为“不造车”,合作品牌问界的生产线也都是合作伙伴的,怎么合作?小鹏比华为更符合大众的需要。
反倒是大众合作的另一条路线,奥迪与上海汽车的合作,需要本土的智能部件增持,华为能成为上海的tie1供应商吗?这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华为的HI模式,如何被汽车品牌商接受?华为自从进入车领域后,一直没找到答案。
上一篇:90年代港台歌星(港台歌星)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